地名,不仅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更蕴含着一段传奇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你知道毕节为什么叫“毕节”吗?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不然,一哈别个问起你都不晓得!
据《毕节县志》记载:毕节之名,始于元代。在历史上曾被今四川、云南、湖南、贵州行省领属。周为卢国南境;战国时属牂牁(zāng kē)国西北境;秦属巴蜀郡东南部地......元置毕节驿;明建毕节卫;清康熙裁卫建县。
1985年7月的七星关区城区 聂宗荣 摄
2016年9月27日的七星关区城区一角 聂宗荣 摄
据史料记载,彝族有个支系名叫“比跻”,世居今七星关区境内,而彝族人往往会把居住之地作为该支系的名称,久而久之,“比跻”这一称呼就逐渐演变为“毕节”,这是“毕节”名字的来源依据之一。
“比跻”的地域,较之今七星关区广阔一些,其领地处于水西、乌撒、播勒(安顺)和芒部各部之间。各彝族君长(或酋长)为了拓展疆土,常互相战伐吞并。“比跻”传至蜀汉时,其实力很弱,常被周边强彝欺凌。
公元2世纪末,“比跻”部遭夹击,“比跻”酋长潜逃于慕役司(今关岭、镇宁一带),不久遁于云南楚雄。从此,“比跻”退出七星关区历史舞台。“比跻”虽然逃走了,却在今七星关区历史上留下了“比跻”之名。
当时,“比跻”四周各彝以慕齐齐后裔妥阿哲(汉称“济火”)最强大,妥阿哲从芒部进入赶走“比跻”后,在“比跻”之地举行宗支大祭立祠,改“比跻”为“龙更”,汉文志称“罗甸国”。“比跻”潜逃后,七星关区即被罗甸国控制,罗甸国王妥阿哲后裔主要居住在今区的东部、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域。
七星关区三板桥旧貌 聂宗荣 摄
七星关区三板桥新貌 聂宗荣 摄
“比跻”这一名字再次出现是在元朝初年。1283年,元世祖在黔西北置亦溪不薛平迟安得长官所,并设“比跻”驿,“比跻”之名又以地名出现,并开始载于史志文献。
1383年后,明王朝实行“卫所”制,在境内先后置毕节卫、层台卫和赤水卫,并始筑毕节卫城。因卫城在除夕之日筑成,故名“毕节”。从此,七星关区以“毕节”为名,再无“比跻”之称。
1665年,清康熙实施“改土归流”,全面废除土司制度,并于1687年撤销毕节卫,合并赤水卫所属赤水河南岸的彝族“八邑屯”之地设置毕节县。毕节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域,历经清代、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3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县撤县建市(县级)。
2011年11月,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
毕节一院三馆旧貌 聂宗荣 摄
毕节一院三馆新貌 聂宗荣 摄
截至目前,毕节市下辖七星关区(市辖区)、大方县、黔西市(市代管)、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和百里杜鹃管理区(正县级)等8个县级行政区划和1个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