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个人中心
关闭
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七星关 » 人文历史

毕节汤圆——糖包疙瘩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在咱们中国人的餐桌上,有很多具有生活仪式感的美食,这些美食大多与节日有关,在众多的美食中,起源于宋代的汤圆,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小吃,用黑芝麻、猪油和白砂糖为原料,外面用糯米粉搓圆包裹,煮熟后香甜可口。

汤圆最初被称为“浮元子”,因为这种糯米球在煮的时候会浮在水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称逐渐演变为“汤圆”,并且在各地的流传和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名称和称呼,如“汤团”“元宵子”等。汤圆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合家团圆和幸福,因此在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毕节的汤圆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慢慢演化出了三角形,并且也有了更本土化的名字——疙瘩,或者叫糖包疙瘩。

这种三角形疙瘩,肚子鼓鼓、三角尖尖,形如元宝,躺着如同一个吃饱后在晾肚子的顽童。

“小时候是用泥巴包着玩,所以从小就包得很好。”市民张太玉告诉记者,疙瘩的材料很简单,所以家里都会常备一些,除了过年过节应景之外,平时家里面来了亲戚,临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会包疙瘩招待。

现在张太玉经营一些农特产品,汤圆材料也在其中,每年她都会做糯米面和高粱面,也会用本地的酥麻、花生和核桃等做汤圆芯。有时候张太玉在社交平台发自己包三角汤圆的视频,会引起外地朋友的好奇:汤圆还有三角形的?每当这时候,张太玉都要给人家科普——三角汤圆在外面贵州毕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包法,这种包法更精巧,煮起来也更容易熟透。

三角汤圆的制作过程中,最考验手艺的便是塑形,尤其毕节人爱吃冷水汤圆,冷水和面,面团的粘性稍差,包的时候没有耐心很可能就搓成了一堆面渣,要轻轻地塑个球形,柔柔地按个小窝,放了糖芯再慢慢地捏拢,整个过程需要掌握好力度和角度,以确保汤圆的外形美观、规整。

圆圆的汤圆象征了团圆,而在毕节人眼中,团圆有了不一样的形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