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个人中心
关闭
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七星关 » 人文历史

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追溯历史的烽火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拉开时光之窗,追溯历史的烽火,遥见十万英雄儿女在这片热土上冲锋作战,挥洒热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珍藏,仿若熊熊燃烧的星火,伫立在历史的风口,让我们看到弥漫的硝烟、炙热的呐喊,和他们奋不顾身踏前路、勇往直前破荆棘的精神。

走进猪拱箐苗民起义遗址,这里群山连绵,莽莽苍苍,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山腰上,房屋错落,树林茂密,公路缠绕,美不胜收。

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记忆。

猪拱箐之名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若干年前,这里箐竹遍野,一只野猪走到猴子岩下觅食,嘴巴撬来撬去,撬出一只金晃晃的铜磬,铜磬似有彩云相托缓缓升上天空,连野猪也不见了。箐、磬同音,人们就称猴子岩所在地为猪拱箐。

“猪拱箐涵盖面包括八座大山,纵横数十里,其中较高的苗营大山位于青场镇,海拔2300多米,三面峭岩绝壁,地形雄奇险峻,巍然磅礴,易守难攻,是清末黔西北苗民起义的根据地,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场镇上寨村退休教师吴维应从小就听父辈讲述苗民起义的故事,2001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清朝苗族起义遗址猪拱箐的实地考察和文物保护工作,据他介绍,猪拱箐西边与云南镇雄县泼机镇毗连,南面顺苏家梁子过放珠镇红岩尖山可达赫章海马姑。因而猪拱箐苗民起义遗址包括两省三县,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清朝咸丰十年八月,苗民陶三春、陶新春兄弟率众于赫章县韭菜坪起义,先后夺取了七星关城、周驿站城,九月挥师转移到毕节市猪拱箐建立义军根据地,凭借险要的地势与清廷分庭抗礼。咸丰十一年二月,太平军石达开部开往毕节,与苗族义军会合,推动了猪拱箐苗族农民起义。之后十多万义军在清军的倾力剿灭之中,坚持抵抗时间长达七年之久,创下了我国农民起义史上的奇迹。

“居住在猪拱箐四周的苗族,早期属彝族土司的家庭奴隶和生产奴隶,长住土司衙门周围当差服役,他们只能开荒播种杂粮维持生活,每年还得缴纳山货作为地租。”据吴维应介绍,义军建立后,将山一分为二,半山以上为内营,安置苗族精兵与亲属;半山以下为大营,混居白彝、土僚、龙仲、蔡家等各族义军,在鼎盛之时,猪拱箐驻扎人马达到10万余人,构成了繁盛一时的“苗王城”。

为防御官军进攻,义军仿效太平军逐步建立起各种制度,陶新春被封为“太平天国统兵元帅”,陶三春为二元帅。此外,义军在八座大山修建了木城、栅栏、堑壕、哨所等工事。作战时,远距离用火枪火炮和火轮,以铅弹为发射物,近距离用刀、枪、剑、戟、弓弩。清军武器较为精良,使用铜制或铁制大炮。双方交战时,铅弹如散沙漫天飞舞。吴维应说,在苗营大山上至今还能看到一些战壕的遗址和铅弹,铅弹或耕地掘出,或下雨冲出。

义军不断壮大,震怒了清廷,朝廷先后调参将李有恒、云贵总督劳崇光、云南巡抚岑毓英(岑公保)等对猪拱箐进行围剿。1867年,岑毓英与滇军两面夹击,夺占了二龙关和大溜口等要隘,并派总兵王丕烈会同贵州地主武装向红岩尖山进犯,王丕烈驱使土目伪装苗军援军,混入起义军阵地,与清军里应外合,截断猪拱箐的外援,把起义军阵地重重包围。义军与清军对峙数月之久,军火、粮食极度缺乏,形势日趋危急。6月19日,根据地陷落,陶新春等首领被俘后,押解到黔西城,9月初被敌人杀害。余部继续坚持斗争,直至全国解放。

尽管苗民义军武器原始、粮草奇缺、无后勤保障等局限而宣告失败,但其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前赴后继的抗争气概在我国民族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烽烟散尽,杀伐声远,岁月冲刷的遗址遗物折射着历史光影。

在猪拱箐苗营大山,苗民起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若干村民还藏有祖传或地下出土的相关文物。今年80岁的吴维应仍坚持深入大山、走村串户挖掘、搜集整理苗民义军留下的故事,从农户家里通过自己购买的方式抢救文物,建起猪拱箐苗族起义博物馆供大家参观学习,目前陆陆续续收集了400多件藏品,有义军使用过的铅枪、大刀等武器,也有酒器、马鞍、铜钱等生活用具。

“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馈赠给后代最好的精神营养剂。”今后,吴维应希望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打造黔西北苗族起义历史博物馆,全面系统保护好猪拱箐历史遗址遗物,同时开发苗营大山旅游资源,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地惠及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