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山头乌鸦成群,黑压压一片。从我记事起,就听老一辈的人都叫它‘老鸦洞’。”这个被青场镇当地人世代称为“老鸦洞”的岩穴,以前不仅是乌鸦的栖息地,更是七星关区三万年前古人类用火的有力见证。
老鸦洞旧石器遗址位于七星关区青场镇青坝村大湾组,洞口朝向西南,宽约15米,深约25米,洞内堆积层距红岩河水面20米,形成天然的避风港。1983年冬,贵州省博物馆蔡回阳团队调查旧石器遗存时,偶然在洞外麦地发现动物牙片和蛋白石,随后在洞内黄色堆积层中发掘出人工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令考古人员“心跳加速”,洞内有石制品的打击痕迹,这也许就是古人类生存的关键证据。
1985年,中国科学院与贵州省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洞穴进行了局部试掘,试掘面积24平方米,堆积厚度约1.7米,出土了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制品1200 余件,以及大熊猫、熊、犀、貘、牛、野猪、鹿、豪猪、猕猴等动物化石。最令人振奋的是第1层灰烬层中的烧骨与炭屑,首次实证毕节古人类已掌握用火技术。
201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再次进驻,碳十四测年将遗址年代锁定在距今37000—20000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并发现明确火塘遗迹,炭屑密集分布,仿佛能看见篝火映照下,古人类围坐分食猎物的场景。遗址中出土的石砧、石锤揭示了石器制作链条,而豪猪、猕猴等化石则勾勒出古人类的食谱。火塘的发现尤为关键——炭屑与烧骨表明,他们不仅用火取暖驱兽,更学会了熟食加工,这是智人进化的重要里程碑。
考古学家推测,晚更新世的乌蒙山区森林密布、猛兽横行。老鸦洞先民以洞穴为据点,利用红岩河谷资源,狩猎、采集、制器,在灰岩洞壁下构筑起生存堡垒。一件人类尺桡骨化石的出土,更将他们的身份指向晚期智人。虽然这些祖先的面孔已经模糊,但他们留下的智慧之火从未熄灭。
“我小时候放学时还经常和小伙伴来这里玩耍,当时也不知道这个洞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能想到这老山洞比寨子历史还长?”青场镇青坝村村民吴学宽感叹。从1983年初探到2013年深度发掘,老鸦洞的价值逐渐清晰:它是贵州迄今最完整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之一,更是中国西南古人类适应高原环境的珍贵样本。遗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与1公里外的商周瓦窑遗址(出土贵州最早青铜器)共同串联起从石器到青铜的文明演进链条。
如今,青场镇正将老鸦洞纳入文化旅游规划,红岩河生态与史前遗址交融,助力乡村振兴。
老鸦洞的考古历程,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村民口述的“乌鸦记忆”,到科学家揭示的“用火密码”,这个洞穴不仅改写了毕节文明史,更让现代人触摸到人类抗争自然、创造文明的原始力量。